上半年宁德市经济运行“结果好”

来源:宁德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22-08-09 16:03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市聚焦“三提三效”,围绕“两稳一保一防”要求,克服“0409”疫情的不利影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延续领跑全省的良好势头,实现“二季度结果好”。

  一、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眼,经济增长领跑势头不减 

  从横向看,在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宁德市有9项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其中7项居全省首位,分别是:地区生产总值比增9.6%,高于全省5.0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增5.6%,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增24.5%,高于全省18.0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比增51.4%,高于全省39.0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比增18.5%,高于全省16.0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增16.5%,高于全省9.8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增28.1%,高于全省12.9个百分点。

  与年初预期目标相比,5项指标增幅高于年初预期目标。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年初预期目标6.5个百分点、出口总值高于年初预期目标35.4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高于年初预期目标12.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于年初预期目标11.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高于年初预期目标15.1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协调增长,工业发挥支撑作用  

  上半年,宁德市生产总值1718.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6.34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945.07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616.73亿元,增长2.9%。

  农业生产稳中提质。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5.02亿元,同比增长5.6%。渔业和牧业产值增长加快。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3%,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3%,分别比一季度提高0.3和4.7个百分点,合计拉动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4.1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均实现增长。其中,水产品产量64.67万吨,增长4.3%;茶叶产量5.53万吨,增长6.3%;食用菌产量7.84万吨,增长6.8%。生猪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肉类总产量5.65万吨,同比增长24.1%。生猪出栏62.41万头,同比增长32.5%。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上半年,全市完成粮播面积133.68万亩,完成全年任务的99.1%。通过“我来认领一亩田”活动,全市已认领耕地1.51万亩,其中撂荒地复垦1.48万亩。

  工业增长支撑有力。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862.68亿元,同比增长18.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4%,创下年内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3个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列入统计的85种产品中,41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一是主导产业贡献突出。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新能源汽车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97.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5%,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二是产销衔接明显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一季度提高5.3个百分点。33个行业中有25个行业产销率在95%以上。三是工业用电量较快增长。全市工业用电量99.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3%,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高于全省15.4个百分点。

  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增幅居全省第五位,位次比一季度提升四位。其中,金融业和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是支撑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7.8%和10.9%,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9和0.7个百分点。1-5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98亿元,同比增长20.3%,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

  (三)内需动力逐步恢复,外贸外资高位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一是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市355个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7.1%,高于全部投资12.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8.9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12.5%。二是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1.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8.2个百分点。其中,以锂电新能源产业为主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7%,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近七成,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11.3个百分点。三是基础设施投资恢复性增长。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2.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0.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2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持续复苏。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42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扭转负增长的局面,同比增长2.7%,分别比4月份和5月份提高4.6和3.7个百分点。一是民生保障类商品稳步增长。粮油食品类、烟酒类、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1.1%、6.4%、19.6%,合计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5.2个百分点。二是石油制品类商品增长较快。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18.85亿元,增长22.3%,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5.5个百分点。三是汽车类商品销售增速由负转正。限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10.53亿元,增长2.1%,较1-5月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速达311.3%。

  外贸持续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值589.60亿元,同比增长51.4%,增幅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0个百分点,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其中,出口总值426.70亿元,增长71.6%,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首位,锂电池、水产品、电机等是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进口总值162.90亿元,增长15.8%,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第四位。此外。

  (四)新动能表现活跃,发展质效继续提升  

  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78.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3.6%,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8%,增幅高于全市投资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16.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8.4%。

  新业态高位增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13.15亿元,同比增长39.0%,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提高1.2和31.4个百分点,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5.9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稳步提升。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35.64亿元,同比增长46.2%,增幅分别比1-4月和去年同期提高0.4和5.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64.86亿元,同比增长43.6%,增幅分别比1-4月和去年同期提高7.5和6.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509.6,同比提高91.3个点。

  (五)财政金融支持有力,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财政收入质量提高。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42.24亿元,同口径增长18.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41亿元,同口径增长16.5%。其中,税性收入占财政两项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6.3%、61.0%,居全省第三、第一位。

  金融信贷较快增长。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559.77亿元,同比增长28.3%,增幅比一季度提高8.2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159.70亿元,同比增长28.1%,增幅创2011年以来的新高,比一季度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中长期贷款2181.05亿元,增长21.9%,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比重达71.1%。6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1391.02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幅在全省设区市位居第一位。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9元,同比增长5.5%,增幅与全省持平,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50元,增长4.6%,增幅位居全省第四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84元,增长7.3%,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46: 1(农村居民收入为1)缩小为2.39: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宁德市经济增势不减、领跑全省。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挑战,下半年下行压力加大。

  (一)工业生产面临多重压力 

  一是工价仍处在高位。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原材料采购价格逐步传导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我市PPI持续两位数高位上涨,远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价格是“双刃剑”,部分行业市场需求将受到影响。二是企业成本压力增大。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47.4%,比营业收入增幅高1.2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8.6元,同比上涨0.7元。33个行业中有20个行业营业成本增幅高于营业收入。在原材料上涨和市场需求减弱的双重影响下,冶金、电机等行业的部分企业出现减停产的情况。三是传统产业发展低于预期。上半年,电机电器增加值同比下降10.7%,食品加工、冶金特钢、合成革、生物医药等行业增加值增幅均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

  (二)投资增长动力仍需加强  

  建安投资由升转降。全市建安投资持续下行,由1-2月同比增长7.7%回落至1-6月下降4.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且为全省唯一负增长的设区市。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总体低迷。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3.7%;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7.8%,居全省末位,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0.7个百分点。各县(市、区)商品销售情况分化明显,1-5月沿海县商品住房库存去化周期均不足12个月,其中,中心城区去化周期不足2个月;山区县除柘荣外,去化周期均超过12个月。

  (三)服务业增长缓慢  

  一是多数行业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全市服务业七个行业呈现“三升四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9%;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二是消费动力不够活跃。改善型消费意愿降低,部分升级、住房类相关商品销售疲软。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品类、饮料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17.8%、19.7%和34.5%;书报杂志类负增长,下降14.9%;家具类商品零售额下降29.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30.4%。三是新增入库的服务业企业较少。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新入库企业仅5家,支撑持续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

  三、对策建议

  初步判断,下半年我市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主导产业的市场变化因素影响加大,还要继续加强关注。但总体上,全国二季度经济顶住压力实现正增长,增长0.4%,上半年增长2.5%,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改革措施成效初显;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长4.6%,居全国第六位,国内经济复苏向好势头不变,因而我市下半年仍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围绕实现三季度“态势稳”、四季度“冲劲足”,建议:

  (一)积极服务市场主体 

  一是积极兑现当前减税退税降费等政策措施,抓好各项稳发展金融政策措施的落地,用足用好中小微企业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贷款。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交易平台、信息平台等,利用市场化办法引导主导产业上下游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支持产业链大中小企业抱团取暖,健全大中小企业共生发展的生态,千方百计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三是充分估计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做好相关政策储备,政策适当靠前发力,稳住经济大盘。

  (二)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3+N”项目前期工作机制,形成工作最大合力,促进项目尽早落地开工,形成有效投资。二是强化在建项目要素保障,加快地方政府债券使用,全面高效推进项目建设。三是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各地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合理有序供应土地,适时完善针对性、个性化的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平稳恢复健康发展。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 

  一是促行业回升,对于下滑的行业,要具体分析成因,抓好当前一揽子政策契机,帮助行业尽快恢复。二是加大服务业培育,形成服务业市场主体滚动培育机制,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三是促消费回暖,积极落实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持续起效发力,同时要关注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促进居民消费潜力加快释放。